-
- [ 索引號 ]
- 11500112450511511J/2025-00014
- [ 發文字號 ]
-
- [ 主題分類 ]
- 其他;教育
- [ 體裁分類 ]
- 其他
-
- [ 發布機構 ]
- 渝北區教委
-
- [ 生成日期 ]
- 2025-03-20
- [ 發布日期 ]
- 2025-03-20
重慶市渝北區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自查自評報告
近年來,渝北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市教育大會精神,按照教育部《關于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的通知》和《重慶市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積極從政府保障、資源配置、教育公平、提升質量等方面著手,不斷優化教育發展環境、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構建起“區委區政府推動、部門鎮街聯動、教育系統行動”三級工作機制,加快推動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渝北區位于重慶中心城區北部,是國家首批臨空經濟示范區、西部首個全國文明城區、全國武術之鄉,是重慶高水平開放主陣地,是重慶高質量發展主引擎,是重慶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主客廳。近年來,渝北區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戰略機遇,團結奮斗、唯實爭先,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核心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教育科技強區,奮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新范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渝北,不斷開辟渝北發展新境界。
全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03所,其中小學63所、初中1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中學1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按學部、分校計算,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15所,其中小學74所(含單辦小學63所,一貫制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小學部11所),初中41所(含單辦初中17所、分校區1所,一貫制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初中部10所,完全中學初中部11所、分校區2所)。義務教育階段現有在校學生144965人(小學101188人、初中43777人),其中隨遷子女25764人,占比17.8%,留守兒童887人,殘疾兒童67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升初中比例、初中入學率均為100%,初中三年鞏固率為100%。全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專任教師9508人(小學專任教師6159人、初中專任教師3349人)。
2014年,渝北區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督導認定,2018年、2019年分別通過了重慶市和國家的復查認定。2020年,區政府向市政府提出于2026年申報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2021年,區政府出臺了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工作方案,明確了創建任務和創建路徑。2024年,渝北區接受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對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情況過程督導,創建工作獲得市級評價組的高度肯定。
二、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一)區域內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情況
按照《教育部關于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的通知》(教督〔2017〕6號,以下簡稱《評估辦法》)文件要求,對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情況主要通過每百名學生擁有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每百名學生擁有縣級及以上骨干教師數、每百名學生擁有體育藝術(美術、音樂)專任教師數、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多媒體教室數等7項指標進行評價,要求每所學校至少6項指標達標、余項不低于標準值的85%。對照評估辦法,我區87所學校七項指標均達標;3所學校符合至少6項指標達標、余項不低于標準值85%的要求;2所學校5項指標達標,2項指標均達標準值85%,需化解后達標;23所學校6項指標達標,1項指標低于標準值85%,需化解后達標。
綜合評估情況為:化解后達標。
(二)區域內小學、初中校際均衡情況
《評估辦法》要求,對縣域義務教育校際均衡情況主要通過每百名學生擁有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每百名學生擁有縣級及以上骨干教師數、每百名學生擁有體育、藝術(美術、音樂)專任教師數、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網絡多媒體教室數等7項指標的校際差異系數進行評價,要求小學校際差異系數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我區小學7項指標校際差異系數均小于0.50,初中7項指標校際差異系數均小于0.45。
自評結論:達標。
(三)區政府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情況
《評估辦法》要求,對政府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程度主要通過政府依法履職,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工作成效等方面的15項指標進行評價。
指標一: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規劃布局合理,符合國家規定要求。按照規劃全覆蓋的要求,我區編制了《重慶市渝北區中小學及幼兒園布點規劃》,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了《重慶市渝北區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渝北區中小學校建設工程專項工作方案》,計劃實施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8所。根據渝北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情況,對“十四五”學校建設計劃進行了優化調整,共計可增加義務教育學位31470個。
指標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我區堅持城鄉學校建設標準、教職工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四個一體化”,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場地標準化建設,城鄉學校師生比全部高于國家標準,不斷提高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配置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教學儀器設備。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三:所有小學、初中每12個班級配備音樂、美術專用教室1間以上;其中,每間音樂專用教室面積不小于96平方米,每間美術專用教室面積不小于90平方米(對于在2016年及之前規劃并建成的學校,其音樂、美術專用教室單間使用面積按分別不低于73、67平方米評估)。我區2016年及之前建成投用的義務教育學校75所,2016年之后新建投用或即將投用的義務教育學校40所,115所學校均按標準配齊音樂、美術專用教室。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四:所有小學、初中規模不超過2000人,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規模不超過2500人(對于一個獨立代碼、一個獨立法人、但有多個校區的“學校”,以獨立校區為統計單位。對于2010年及之前規劃并建成的學校,以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比超過50%的學校,其學校規模按小學、初中均不超過2400人、九年一貫制學校不超過3000人評估)。我區超過2000人的小學16所、初中9所:其中2010年及之前建成投用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50%以上的超過2000人但不超過2400人的小學3所、初中1所;超過2000人,未超過規劃人數的小學2所、初中4所;本著“實用、夠用、管用”原則,綜合評定達標的小學11所、初中4所。超過2500人的一貫制學校1所:其中2010年及之前建成投用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50%以上的超過2500人但不超過3000人的一貫制學校0所;本著“實用、夠用、管用”原則,綜合評定達標的一貫制學校1所。
自評結論:綜合評定達標。
指標五:小學、初中所有班級學生數分別不超過45人、50人。目前,我區小學班級2239個,標準班額1104個,標準班額占比49.3%;初中班級949個,標準班額810個,標準班額占比85.4%。我區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優化校點布局,積極增加義務教育學校學位,合理確定學校招生服務范圍,避免因學位不足導致班額超標。同時通過新建或改擴建學校、學區就近學位調劑等方式,增加學位總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縮小班級、學校、區域內師資差距,禁止舉辦重點班、特長班,嚴格轉學條件和程序,遏制因“擇班”“擇校”而導致班額超標。
自評結論:化解后達標。
指標六:不足100名學生村小學和教學點按100名學生核定公用經費。2024年我區不足100名學生學校2所,均按100名學生核定公用經費,兩校公用經費共計41.98萬元。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七: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不低于6000元。我區按照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7100元、普通義務教育學校特殊學生生均公用經費6000元的標準執行,保障特殊學生受教育權利。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八:全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按規定足額核定教師績效工資總量。建立保障教師工資收入增長和動態調整機制,教師工資績效100%納入區級年初預算,我區全年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年平均工資收入為16.59萬元,較公務員年平均工資收入15.34萬元超出1.25萬元。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九:教師5年360學時培訓完成率達到100%。我區創新全員培訓機制,實施名師引領工程,建立新入職教師、青年骨干教師、學科名優教師梯次培訓體系,建成國家級、市級名師工作室27個。專項開展班主任、心理健康、信息技術藝體等學科培訓。實行培訓學分網上登記、審核的教師繼續教育管理模式,目前全區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均完成5年360學時培訓,教師培訓完成率100%。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十: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教職工編制總額和崗位總量內,統籌分配各校教職工編制和崗位數量。根據需求,在區編辦、區人社局核定的教職工編制總額和崗位總量內,統籌進行分配,每兩年核定一次教職工編制總量,按照統一比例標準在編制范圍內設置崗位。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十一:全縣每年交流輪崗教師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干教師不低于交流輪崗教師總數的20%。我區積極探索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區管校聘”新機制,出臺《渝北區教育系統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方案》,推動優秀教師輪崗交流、集團互派交流、對口幫扶交流,交流情況納入“兩校”經歷、納入評職條件、納入評優評先。2024年全區符合交流輪崗條件教師總數1463人,交流輪崗教師191人,交流輪崗教師占符合交流輪崗條件教師總數的比例13.1% ;交流輪崗的骨干教師41人,占交流輪崗教師總數的比例 21.5% 。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十二:專任教師持有教師資格證上崗率達到100%。我區加強專任教師管理,提升聘用教師質量,定期進行中小學教師資格注冊,切實落實教師“持證上崗”。目前全區在崗專任教師9508人,持有教師資格證9508人,持證率100%。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十三:城區和鎮區公辦小學、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學校)就近劃片入學比例分別達到100%、95%以上。我區制定《關于規范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堅持“免試就近、多校劃片、免試入學”的原則,城區和鎮區公辦小學(不含寄宿制學校)就近劃片入學比例為100%、初中(不含寄宿制學校)就近劃片入學比例為100%。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十四:全縣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農村初中傾斜。我區按照市教委《關于下達2024年普通高中“聯招”招生執行計劃的通知》(渝教計發〔2024〕1號)要求,實行優質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全區優質高中招生名額總數4325人,分配名額3027人,占比70%,并向農村初中傾斜。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十五: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健全,全縣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民辦學校就讀的比例不低于85%。我區出臺《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實施意見》,組織區教委、區婦聯、團區委共同構建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切實落實留守兒童關愛行動。我區制定《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入學申請辦法》,積極做好隨遷子女入學工作,隨遷子女入學率100%。
自評結論:達標。
(四)縣域內義務教育質量情況
按照《教育部關于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的通知》(教督〔2017〕6號)文件要求,對義務教育質量情況主要通過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學校管理水平、學生學業質量、綜合素質發展水平等方面的9項指標進行評價。對照評估辦法,我區9項指標均達到評估標準。
指標一:全縣初中三年鞏固率達到95%以上。2024年全區初中畢業生11587人,三年前初中新生11556人,轉入356人,復學121人,轉出323人,休學122人,死亡 1人,全區初中三年鞏固率100% 。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二:全縣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以上。我區現有特殊教育學校1所、特殊教育資源教室24個。全區殘疾兒童少年 676人,入學676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138人,普通義務教育學校送教123人、隨班就讀369人,區外就讀46人,入學率100%。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三:所有學校制定章程,實現學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我區按照《關于做好新一輪學校章程修訂工作進一步加強學校章程建設和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督促指導所有學校依法依規制定《學校章程》,由區教委統一核準,全區學校章程建設覆蓋率100% 。強化學校管理與教學信息化,實現學校圖書館計算機管理 100%、 學校無紙化辦公 100% 、班級多媒體全覆蓋 100% 、學校裝配標準化學生機房 100% 、學校無線教學覆蓋 100% 。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四:全縣所有學校按照不低于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我區認真貫徹《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1〕1號)文件精神,2023年年初初預算安排中小學校公用經費總額22095萬元(含民辦學校經費,其中財政撥款21852萬元),按5%的標準應安排教師培訓經費1105萬元,實際安排教師培訓費總額為2009萬元。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五:教師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組織教學,設施設備利用率達到較高水平。通過大力實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區中小學教師均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組織教學,目前全區網絡資源支撐下的交互式數字化應用班級比例達100%、設備利用率達100%、高速網絡接入100%、無線網絡校園覆蓋100%,成功入選全市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18所學校成功創建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市級示范校。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六:所有學校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水平達到良好以上。我區積極推動“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教育實踐,持續推進“陽光心育”德育品牌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思政工作新格局,加強中小幼德育規范化建設。形成“一校一品”校園文化新風尚,創建2所全國文明校園、6所全市文明校園,構建“各美其美、各優其優、多元共進、百花齊放”的學校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樣態。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七:課程開齊開足,教學秩序規范,綜合實踐活動有效開展。我區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教學規范有序。開發40個德育實踐、科學研究、素質拓展、職業體驗、研學實踐基地。出臺《渝北區中小學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管理辦法(試行)》,指導全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效開展,每學期對學生開展為期一周的全日制綜合實踐教育。全區中小學全面開設勞動課,配齊配足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勞技教室(勞動場地)配備率達100%,且勞動實踐時間不低于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的50%。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八:無過重課業負擔。我區嚴格落實“雙減”政策,實施黨政統籌主導、學校減負提質、部門聯合治理、機構轉型引導、家校社協同共育“五大行動”。嚴格執行“五項管理”規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全覆蓋開展課后延時服務,確保學生每天鍛煉時間 1 小時以上,學生無過重課業負擔。區教委“雙減”案例獲市級優秀區縣案例,重慶八中、渝北巴蜀小學、空港新城小學“雙減”案例獲市級優秀學校案例,26個課后服務案例獲全市優秀案例,“雙減”工作在新華網進行了系列報道。
自評結論:達標。
指標九: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相關科目學生學業水平達到Ⅲ級以上,且校際差異率低于0.15。據2023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我區四年級學生科學學業表現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為 89.6%,高于全市5.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 9.5個百分點;四年級學生科學成績校間差異為 12.4%;八年級學生科學學業表現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為 80.0%,高于全市2.0個百分點。
自評結論:達標。
(五)社會認可度調查情況
2024年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委托第三方調查機構,針對區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落實教育公平政策,義務教育學校規范辦學行為、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育人質量等方面工作開展了社會認可度調查,社會認可度調查的對象包括學生、家長、教師、校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其他群眾。此次調查總計發放問卷187713份,收回187713份,綜合滿意度為86.51%。
自評結論:達標。
(六)“一票否決”指標情況
我區不存在以考試方式招生,不存在違規擇校行為,不存在重點學校或重點班,不存在“有編不補”或長期聘用編外教師的情況,教育系統不存在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和嚴重違紀違規事件,沒有弄虛作假行為。
三、主要舉措及成效
(一)高站位統籌,強化優質均衡發展保障。一是強化組織聚合力。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堅持把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重點,提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設新時代教育強區”目標,制定《渝北區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實施方案》,形成“區委區政府推動、部門鎮街聯動、教育系統行動”的三級工作機制,堅持五化目標,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二是明晰路線增效力。堅持 “一校一策”分析問題,明確舉措,注重成效。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倒排工期、形成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格局,引領優質均衡創建起錨前行。三是嚴格督導添動力。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完成督學換屆工作,聘任第六屆政府督學115名,配齊配強督學力量。推進學區、教育督導責任區、教管中心融合并行管理新模式改革,統籌調度人員及經費,建立起統籌有力、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
(二)高標準建設,夯實優質均衡發展基礎。一是學校布局不斷優化。近五年,新建中小學24所、擴建3所,新增學位6.69萬個,對渝北中學、南華中學等12所中小學實施提檔升級工程。 2024年,區委區政府制定《渝北區近三年學校建設規劃方案》,規劃花石中學、首地中學、保稅港八中、南開兩江中學二期等16所學校,保障義務教育學位充足。二是辦學條件持續改善。近五年來投入資金約4億元迭代更新教育設施設備,實施教學家具、辦公家具、圖書室、功能室等升級改造項目667個,教育教學設備全面升級換代,信息化設備100%普及區內公辦學校。成功創建18個全市智慧校園建設示范校。2024年投入專項經費7252萬元,提升改造玉峰山中學、興隆中心校等31所學校,改造運動場18.4萬平方米。三是師資隊伍穩步提升。通過強化名師引領、提升專業素養、落實禮遇優待等舉措,著力在教師引育上下功夫。近五年新招引教師1565人,培育市級名家名師等高層次教育人才166人,市級名師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12個,榮獲國家級、市級教學成果獎68項,24人獲“全國模范教師”“重慶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稱號,區域教育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三)高品質定位,豐厚優質均衡發展內涵。一是立足辦好培優資。近五年,相繼引進南開兩江中學、西大附中等品牌名校,中央公園片區、龍興片區、悅來片區等新興片區優質資源布局得到優化。首地人和街小學、重慶一中寄宿學校等6所“民轉公”學校平穩轉制,極大豐富公辦優質資源供給。成立11個教育集團,覆蓋全區50%以上的學校。特別是重慶八中整體遷入渝北后,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帶動了數據谷中學、騰芳中學、龍興八中等管理校實現高質量發展。2025年,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按照“統籌型”“引領型”“聯盟型”三種形態打造至少14個教共體,逐步實現基礎教育學段全覆蓋、優質學校全領銜、薄弱學校全參與的教共體發展態勢。二是立足學好抓質量。堅持“五育并舉”,努力打造“一校一品牌、一生雙愛好”的特色學校發展路徑,近五年成功創建國家級特色示范學校66所、市級特色學校75所,科技、籃球、武術、啦啦操、合唱等項目在各級各類賽事活動中獲獎2000余項,屢創新高。大力實施課程改革,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建成國家級教學改革實驗學校2所,重慶市教學改革實驗校8所,“優質”已成為渝北教育的核心要素。三是立足評價促改革。在全市率先開展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改革,構建“三級疊加”的評估監測體系。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改革,實行“兩區一中心”融合運行新模式。推進“雙減”工作,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校外培訓監管工作在全國作經驗交流發言,切實為學生“減負”、為家長“解憂”。
(四)高水平推進,彰顯優質均衡發展特色。一是數智賦能卓有成效。成功入選全市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在全市率先建成 教育城域網,先后建成“渝北教育一張圖”“裝備采購管理服務一體化”等數字化應用平臺60余項,學校食堂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AI識別+語音預警”全覆蓋,運行效能全市領先。開展“平安校園”創建,實現護學崗配置、一鍵式報警裝置等“6個100%”。二是德育工作亮點紛呈。區“陽光心育”榮獲市級德育品牌;編寫心理健康區域師生讀本在全市首創;建設區級“示范心理輔導室”24所,市級德育品牌10個,市級班主任工作室3個、市級十佳班主任工作室1個;構建“西政-渝北”市級思政一體化重點建設共同體和“工職院-渝北”試點建設共同體;打造“行走的課堂”研學實踐基地35個。三是科技教育成果豐碩。現有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1所,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學校、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學校、天文科普特色教育校各1所,“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2個,市雛鷹計劃學校4所,市科普基地1個,市區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2所。參加各級各類賽事,獲世界級獎項11項,國家級136項,市級1462項,23名同學獲評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和提名獎榮譽稱號,獲獎人次居全市前列。
下一步,我區將繼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加強化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持續優化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布局,不斷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更大需求;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更好回應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美好期盼;深化五育融合育人成效,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以更堅定的決心、更集中的資源、更有力的保障,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速創建全國有聲譽、全市居前列、系統有影響、群眾有好評的一流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