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政策文件>政策咨詢問答庫
申請人持有效證件到戶籍所在鎮街、村居提出需求,根據申請人的需求和身份匹配相應政策和資源進行協助申請和辦理。
申請人中途申請的,當月申請次月生效,按照每月2小時核算服務時長。同時,居家上門服務實行動態管理,對象不再符合條件或死亡的,由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時核準后報區民政局審批,從次月起停止服務。
舉例說明:張某,為分散特困的重殘對象,想申請政府購買的居家上門服務,申請人為5月申請,應從6月份開始計算時長,當年可享受14個小時。
一是政府購買服務:為第一類服務對象提供生活服務類、照護服務類、關愛服務類等居家上門服務,每類對象年均可享受服務時長為24個小時,其中特別注意本服務與區殘聯的居家托養服務不同時享受。
二是家庭醫生服務:聯動家庭醫生團隊,為一至三類的服務對象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并為第一類中的重殘服務對象提供個性化的康復服務。
按照“突出重點、分層分類”的原則,將渝北區戶籍(不含兩江新區直管街道)的服務對象分為三類:
第一類:分散特困人員、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過渡期內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中的重殘、重病、失能人員;
第二類:分散特困人員、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過渡期內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
第三類:其余分散特困人員、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過渡期內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
其中,重殘為殘疾一級、二級;重病參照區民政局臨時救助病種的分類;失能人員以區民政局后續開展的失能人員評估為準;老年人指年滿60周歲的公民;未成年人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三類服務對象根據身份匹配《方案》里面的社會救助服務內容,同時,根據收集整合到的全區政策清單、資源清單進行需求匹配,滿足服務對象的相關服務需求。
服務類社會救助是指除了傳統的物質救助(如現金、物資等)外,還提供生活服務、照護服務、關愛服務等,幫助低收入人群解決日常生活困難、健康問題、心理疏導等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不是固定每周都必須開展2次及以上活動,而是要根據全年數據來看,只要是平均每周能達到要求,也視為合格。
對資金的使用明細賬需定期在村居的信息公示欄中進行公示即可。
業務培訓的對象為運營機構參與工作的工作人員,參與機構養老服務的村居干部也可納入培訓對象,評定時以培訓的照片、培訓記錄等為佐證依據。
不是的,中心只能申請基礎性運營補貼和服務性運營補貼,站、點最多可以申請三類補貼。
每年1月份啟動,對上年度養老服務設施運營情況進行考核,例如:2023年1月對2022年1月-2022年12月的運營情況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