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政務公開>政策解讀 > 文字解讀

關于《渝北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規劃修編(2023-2030年)》的政策解讀

日期:2024-11-01

為抓好規劃貫徹執行,擴大政策影響力,方便社會各界知曉政策內容,積極參與、配合、支持政策推行,現就《渝北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規劃修編(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做如下政策解讀:

一、政策背景

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全面提升示范建設的“含金量”,生態環境部全面修訂了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管理規程和建設指標。2024年渝北區根據相關要求啟動了《渝北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規劃》修編工作,全面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成果。

二、《規劃》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高水平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高質效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推動渝北區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三、《規劃》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分為鞏固期和深化期兩階段目標,將持續深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到2030年把渝北區建設成為“山清水秀、天藍地綠、城美鄉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四、《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除前言外共五章、20節。第一章分析了渝北區區域特征、創建工作基礎、上一輪規劃回顧、存在的主要問題、戰略機遇和挑戰等。第二章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范圍、主要目標和建設指標。第三章分別從目標責任體系建設、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渝北區生態文明創建重點任務。第四章對應上述五方面重點任務,謀劃了一批重要工程、管理項目。第五章為保障措施。

《規劃》結合渝北實際,提出了五個方面重點任務。

一是目標責任體系建設。主要從生態文明建設決策制度、考核制度以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三個方面來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建設。

二是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強調環境要素治理,從水環境、大氣環境(含溫室氣體)、土壤環境(含地下水)、聲環境、生態環境、區域環境風險方面,開展碳中和碳達峰核算,將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納入“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和環境影響評價,針對性制定污染治理、生態修復、風險管控等措施,確保全區生態環境總體安全。

三是生態經濟體系建設。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綠色化轉型,新興產業高效集約化發展,推進制造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行動;推動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四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企業、進機關;加強基層生態文化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區文化建設;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培育公眾綠色生活習慣,突出綠色生活產品應用,開展綠色生活創建;引導公眾與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多維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五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制度,全面深化河長制、林長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嚴格落實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創新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自然資源監管體制,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強化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環境治理市場體系、環境治理信用體系、環境治理全面行動體系。

五、《規劃》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組織領導、監督考核、資金統籌、科技創新、社會參與等五方面保障措施,保障主要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落地落實。

六、核心政策問答

1.《規劃》實施的意義是什么?

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體現,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開啟美麗渝北建設的重要平臺,是實現全面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2.《規劃》的重點工程項目涉及哪些方面?

《規劃》近期工程項目主要圍繞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提出,涉及14類子項64個工程項目,其中生態安全體系類工程項目占比最高,包括水、氣、聲、土壤、生態以及環境風險治理等方面,著力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3. 《規劃》中對于“重難點指標”項目,今后的相關工作如何推進?

針對創建工作中“重難點指標”以及過程中遇到的重點問題,加強組織協調和技術支持,強化監督檢查和宣傳力度。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明確目標、時間安排、人員分工等,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牽頭單位負責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建立監督檢查機制,對“重難點指標”項目的推進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確保各項工作按照計劃有序推進,加強對“重難點指標”項目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公眾對項目的認知度和支持度。

4. 《規劃》提出“公眾參與機制”,群眾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具體方式有哪些?

群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為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為:積極參與植樹造林、垃圾分類、環境清潔等各種環?;顒?,直接改善生活環境。參與環境保護的志愿者工作,為保護自然資源、減少污染貢獻自己的力量。選擇步行、騎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綠色出行方式,使用高效節能的家電設備。對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進行社會監督,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順利開展。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環保、低碳、可持續的產品和服務,減少浪費和污染。

舉例1:2024年1月2日,渝北團區委、西南政法大學團委、寶圣湖街道團工委共同組織“河小青”青年志愿者40余名,在雙溪河流域開展巡河護河志愿服務。

舉例2:渝北區洛磧鎮聚焦鄉村治理創新,在全鎮16個村全面推行“積分制”管理模式,以創建“四美”庭院為主題,將村莊清潔行動納入“積分制”管理,以積分促提升、促爭優,引導廣大村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主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麗宜居新農村。

5.《規劃》實施將給老百姓帶來什么效益?

規劃的實施將推動大批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落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當地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極大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此外,規劃的實施將持續改善全區生態環境質量,使城市品位和形象從整體上得以提高,為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來投資提供了環境基礎。加快解決眾多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滿足公眾環境訴求,破解資源和環境瓶頸,為渝北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七、專業名詞解釋

碳中和、碳達峰: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三線一單: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主辦: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地址:重慶市渝北區義學路32號
網站標識碼:5001120002 ICP備案號:渝ICP備08001718號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481號
渝北區政府網